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,而大人往往習慣于給孩子身上貼標簽,比如一個不敢爬高的孩子,大人會給他貼上“膽小”的標簽、一個不愛吃某一樣食物的孩子,大人會給他貼上“挑食”的標簽、一個內向的孩子大人會給他貼上“害羞”的標簽……

然而,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,是不會被標簽所束縛的。正是因為自己的不自信和低自尊,才需要用標簽來給自己標注進同類里面,獲取一種虛假的安全感。之所以說是“虛假的”,是因為這種自我劃分和自我可憐,并沒有實質的意義,并不會從內心真正建構起穩固的安全感。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對于自我的客觀全面認知和真正的自我接納。
那么作為家長,我們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突破標簽的束縛,增強孩子的自信心,讓孩子實現自我接納呢?
很多孩子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心理:這次考試考得很好,孩子就會認為是自己平時足夠努力,知識掌握得很牢固;如果某一次考試沒考好,孩子就會找很多外部的原因,比如這次的題目出得太偏、有些題老師沒講過、或者是這次臨場發揮不好……
總之,做得出色時都是自己的功勞,而當失敗時都是外界的原因,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自然傾向,在心理學上我們叫這種現象為“歸因”。顧名思義,歸因的意思是指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查找原因。

我們作為父母,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歸因。比如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從自己內心著手分析,把不好的行為結果歸因到是否努力的因素,而不是總歸咎于外因,如果孩子常常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外因的話,那么他就會覺得,很多失敗是自己不可控的,在這種心理建設下,孩子就會覺得自卑無助,不愿意去更加努力克服內容的障礙,從而變得沒有自信。
其實孩子都比較單純,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周圍人的影響,容易因為周圍人的看法而對自我的看法發生改變,所以我們即要在孩子自我否定時鼓勵孩子,還得在孩子受表揚飄飄然的時候及時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,讓孩子能夠正確、全面地看待自己。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不會在遇到挫折時一蹶不振,也不會遇到吹捧時認為自己無所不能。
及時地引導孩子的情緒,幫孩子建立積極正確的自我認知,讓孩子擁有完善的自我情緒管理機制,才能使孩子能夠變得寵辱不驚,養成踏實做事的習慣,自己的情緒也不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。

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,一個有著積極樂觀心態的人,不但有迷人的性格特征,還有更神奇的功能,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。
董進宇博士在《培育優秀子女的規律》一書中說過: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,一個人要活得有尊嚴,就必須抬頭挺胸。
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,那就是“讓孩子昂首挺胸走路”。那是因為,這種肢體動作傳遞給孩子內心的潛臺詞就是“我能行,我可以”,就會讓他對未來、對遠方、對自己所要做的事產生自信。
每個人自信的孩子都不一定是天生的,需要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停給予他鼓勵和夸獎,比如孩子有道題不會做,有的家長會說:“這么簡單你都不會?動動腦筋就能想出來了?!奔议L可能想表達的意思是要讓孩子自己動腦去想,可是傳達給孩子的信息卻是“你真笨,這道題這么簡單你都做不出來”。

家長不要妄想這樣一句話就讓孩子有所改變,也不要試圖用難聽話讓孩子知恥而后勇,孩子需要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去找到自我,從而變得自信。
此時家長需要慢慢地對孩子進行正面的“心理暗示”,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,比如“雖然這道題很難,但我覺得以你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說,一定可以慢慢找到方法,只需要稍微動一下腦筋,分析一下題意就可以了”,在這中間即強調了孩子“邏輯思維能力強”這個優點,又傳達給孩子一個意思,那就是“認真分析題意,多動腦思考就能完成”。
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有失敗和受挫的時候,也都會有懷疑自我的時候,家長所要做的不僅是要讓孩子自己相信自己,也要不斷地告訴孩子:我相信你,你能行!

那么說到這里我們應該都可以看得出來,孩子的自尊心是否脆弱歸根結底基于內心一點一滴的自信積累,并非僅僅如開頭所說,不公布成績、不批評孩子、不懲罰孩子就能做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了。
當然,作為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健康積極自信樂觀,這樣其實也在用自己實際行動告訴孩子,即便遇到不開心的情緒,也要保持自信,正確面對自我,才能最終戰勝困難和挫折!